一度春秋,一度梦回
时光荏苒,端午又至
辗转荡风,粽香浓浓
下面让我们一起
走进端午,了解端午,共度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你听说过有关端午的神话故事吗?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食粽,更是由来已久。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福利来了!(划重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湖南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饮食服务中心在端午节当天给湖大学子免费发放粽子啦!!!
情感是抽象的,美味却是具体的
剥开一颗香粽,让味蕾牵动你微妙的情怀
以下四种口味粽子任君选择
原味

鲜肉

红枣

花生

不一样的美味,一样的期待
时间:2019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午11:30开始
发放形式:学生凭校园卡限每人一份(每份一个粽子一个咸鸭蛋),领完为止。
发放地点及数量:
学生三食堂:1000份;学生四食堂:1200份
学生五食堂:1200份;天马一食堂:1200份
天马二食堂:1000份;天马六食堂:1200份
天马四区食堂:200份;德智一楼食堂:1200份
财院校区老食堂:1200份;财院校区求是楼食堂:1000份
愿每一位湖大学子,都能“粽”享端午!
【转载自湖南大学学生会】
供稿/饮食服务中心 黄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