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雨无阻,穿梭校园:值班室、园区、教学楼、食堂……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工具清洁每一缕尘土。润物细无声,泥泞的道路留下他们的足迹;随风潜入夜,旮旯角落倒映他们的身影。
在湖大,时光里的岁月静好背后有他们负重前行的辛劳。湖南大学后勤保障部继续“后勤故事”人物专栏,讲述独属于湖大后勤人的动人故事,看往日时光里的不凡与精彩。
一身干净的白T恤,头发理得很短,已经步入中年的周建华,快步走过食堂大厅,显得精神十足。
周建华是湖南大学后勤保障部的行政总厨,进入湖南大学工作之前,他曾经营了一家湘菜馆。2023年8月,湖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正进行食堂餐饮服务改革,周建华应聘成为湖大食堂的一份子。从曾经小有名气的湘菜大师傅,到负责整个湖大后厨的行政总厨,周建华一直兢兢业业,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去爬楼梯
周建华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出身于长沙浏阳农村的他,小小年纪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参加农业生产,但家中的生活依然过得很紧张。“小孩盼过年”的俗语传来传去,无非是想家里改善伙食。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方除了水稻,红薯是最普遍的作物之一。周建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最深的就是“红薯吃到腻”。他常常一放学回家,“就看锅里面还有没有剩饭,先掏一坨塞到口里再说”。
从那时起,他便埋下一个梦想,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谋个出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身体的满足变成了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愿景,周建华也一样。他对职业的选择出于最朴素简单的愿望——填饱肚子。当时位于时代风口的当属建筑和会计专业,但周建华最终选择将厨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厨师不用日晒雨淋,还包吃包住”。刚好符合他渴求食住不愁的愿望。
后来,周建华来到长沙留芳宾馆工作,因为手艺好受到老板的赏识。千禧年后,乘着政策东风的珠三角经济蓬勃发展,湘菜的销路开始向华南市场打开。虽然此时生活已经步入稳定轨道,但想要有进一步发展的周建华毅然辞职来到了广东。“湘菜从0到1的时候我没参与,等湘菜从1到n的时候,我就想要换一个更大的平台。”就这样,周建华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在异乡大展拳脚,得到了众多食客的认可。
年轻的心促使他加快脚步。在广东湘菜界渐渐有名气之后,常有饭店老板出高薪聘请他。但他不甘于在一处地方重复相同的轨迹,想要“去爬更高的楼梯”。于是周建华辗转五个省市,前后在一百多个地方工作过,一步一步从厨师做到饭店管理层。做厨师,和食材打交道,周建华已是行家;但做管理层,控制成本和增加营收,需要他从头学起。为了适应工作要求,他主动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制作财务报表等专业以外的技能。
凭着一颗勤勉学习的心,周建华不停地“爬楼梯”,努力寻求向上生长的空间。
”站得更高“
周建华就这样奋力生长着,带着自己在全国各地学到的知识与积累的经验,回长沙开了一家餐馆。正当餐馆运营渐入佳境时,变化发生了。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切断了人们流动的轨迹,餐饮行业受到极大冲击,街边餐馆纷纷关门。勉强支撑一段时间后,周建华关闭了经营的餐馆,开始接触高校餐饮业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建华看到了湖南大学后勤保障部的招聘消息,虽然湖大薪酬比他当时的工作薪酬低,但怀着对千年学府的憧憬,他仍然投递了入职申请。2023年8月,他进入湖大,成为了行政总厨。此时湖大后勤保障部正处于提质改革阶段,饮食办正积极探索如何提升食堂餐饮服务水平和质量。刚进入湖大的他还没来得及感受千年学府的深厚底蕴,就被眼前的工作忙的抽不开身,“几乎每天都有一场工作会议,最忙的时候一天会有两三场”。他骑着一辆“小电驴”,辗转于各个食堂,从食品安全到卫生管理,从基础设施到人员管理,后厨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严密把关。

周建华讲述后厨工作细节
他把自己放在分母的位置,勤勤恳恳地对待所有工作。身为总厨,周建华会关注食堂每一处细微部分。当我们询问食堂工作的细节时,原本有些拘谨的他突然变得“娓娓道来”,如何翻新食堂,如何设计后厨功能区,如何帮助员工适应改革,如何改进菜品……这份自信从容是他在一次次亲身参与工作中积累打磨出的“腹稿”。
创新
作为食堂服务品质的核心,菜品是能否获得大家喜欢的关键之一。同湘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周建华并没有囿于固定的菜系,他和后厨的师傅们一起不断尝试新的菜品,以迎合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多样的口味需求。
去年冬天,“清华鹅腿阿姨”在互联网掀起一股“烤鹅腿”热潮。周建华得知后便开始收集网络信息,并召集食堂后厨师傅们一起研究烤鹅腿的烹饪技艺,同时在长沙市场上找寻优质的鹅腿货源,以期让湖大学子也能在自己的食堂吃到营养美味的鹅腿。但当时鹅腿货源紧俏,跑遍了几个大市场也没能找到合适的鹅腿货源。可周建华和食堂工作人员们并没有放弃,他们转换方向,选择以口感和营养价值相近、品质过硬的鸭腿作为原材料,在风味上下功夫,研制出了香辣、麻辣、蜜汁、奥尔良、蒜香五种不同风味,让同学们在长沙湿冷的冬天感受到了一份专属于湖大的温暖记忆。

周建华和食堂后厨团队研制的烤鸭腿
除了对“网红菜”创新外,周建华和食堂工作人员们还会不断思考常规菜品的改革创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同学们的反馈与建议。同时不断更新不同地区的菜品风味,力求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在湖大吃到地道的家乡味道。
从“厨师”到“老师”
“以前在社会餐饮企业工作时,把工作做好只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但在湖大,可以得到同学、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这种成就感会被放大。”这种勤恳踏实的态度也让他获得了许多“职业幸福感”的瞬间。高校给予了他更高的平台,他的工作成果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并认可。
2022年底,学校成立了“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每逢传统节日或节气饮食办会邀请同学们来食堂参与手作美食活动。在去年冬至包饺子活动中,周建华在食堂现场指导同学们包饺子的具体步骤,一位同学遇到疑问,脱口而出喊他“老师”。一声“老师”让周建华的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在我心里,老师是传授人知识的,是一个很敬重的称呼。”当自己被称为“老师”时,周建华发现,自己也能通过职业技能传授别人知识了。“希望创造更多机会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学习做菜这项生活技能,同时让同学们对后厨工作多一份了解。”他说。

“走进食堂”活动中周建华教同学制作“蚂蚁上树”
从学徒到总厨,在厨师这个职业中,周建华获得的已经不仅仅是最初渴求的“填饱肚子”,还有这份职业带来的精神给养与满足。
一锅一铲“走江湖”,一心一意“行正道”,从“去爬楼梯”到“站的更高”,从“厨师”到“老师”,每一个跨越的背后都是兢兢业业、真诚处事的沉淀。儿时生活在乡村的周建华,与土地有着深切的联结。工作后每天都在和土地里生长出的食材打交道,他的身上也有一种泥土中生长出的植物那样坚韧的力量。
汲取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机会作为养分,向下扎根,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向上生长,探索职业的多种可能,让自己成长为一片丰茂的森林。这是作为“粮食生产者”周建华,从生活汲取的精神食粮。